车企鏖战“氢能”新战场 自主品牌快马加鞭布局(2)
按照规划,2020年长城将完成首款全功率燃料电池样车装车,2022年冬奥会期间将推出小批量燃料电池车队,2023年成熟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将陆续推出。
在广东,除了佛山飞驰等商用车企业实现量产,广汽集团在乘用车领域也开始布局。今年8月,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到访亿华通,就氢能产业现状及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与产业化展开调研。期间,广汽集团与亿华通合作推出的氢燃料电池SUV新车型也曾亮相,该车搭载了最新一代自主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各地政策抢先出台
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截至12月,国内已有超过20个省市出台了相关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据了解,广东省和上海市正在制定《燃料电池发展规划(草案)》,已上报至工信部。而民营资本也在积极布局涉氢产业链,上海、广东、辽宁、湖北等地已经构建氢燃料汽车示范生态圈。
可以说,燃料电池技术正处于从纯粹研发向商业化落地的过渡期,产业化前景逐渐清晰。按照《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燃料电池车辆将达1万辆、加氢站数量超过100座,行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到2030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将达200万辆,加氢站数量达到1000座,产值突破1万亿元。
在产业链上,亿华通研发的氢燃料电池产品在技术上首次100%实现国产化,功率密度突破500W/kg,同比降本30%,同时产品轻量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具备更强高海拔及高低温环境适应能力,动态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广泛适用于团体客车、物流车、公交车等车型。
在工信部发布的第326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符合补贴标准的产品技术要求燃料电池车型共13款。为了进一步发展强化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董扬表示,在市场化培育阶段需要适当的数量和规模,比如遴选几个重点区域重点突破,使得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生产和氢的制取、输送、供应系统都能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从而有利于实现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和产业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