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路恒科技网

《决胜时刻》:小人物与大格局

栏目:娱乐丨时间:09-25丨来源:光明日报丨作者:luheng

 9月20日上映的电影《决胜时刻》艺术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在香山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该片故事讲述风格呈现出新气象,即在小故事中体现大人物、体悟大时局。

  在片中,毛泽东与女儿共同捉麻雀,体现的是作为父亲的温情与慈爱;为警卫队长陈有富和播音员孟凡予牵线搭桥,并给陈有富写锦囊帮他追求孟凡予,表现了毛泽东作为首长的关怀;毛泽东给田二桥准备礼物回家并让其写信回来,传递了作为长者对晚辈的厚爱;二桥牺牲后为其开简易追悼会,则表达了党的领袖对人民子弟兵的真情。这是与时俱进的艺术表达方式。当下的受众历经改革开放之后的影视熏陶,特别是新媒体诞生后的后现代叙事风格的浸染,以及观影理念层面发生的变化,更愿意接纳近距离的故事及讲述方式,在带有尊重意味的平视视角下感受大人物的生活温度,体察大时局中的百姓日常。

  街头摆摊老板再碰不到吃“霸王餐”的主顾,体现了当年北平在共产党治理下的秩序;国民党谈判代表看到的满街敲锣打鼓舞起来的百姓,表现了民众发自内心的高兴;田二桥写信给毛泽东报告土改后住上瓦房,折射出土地新政给农村带来的新气象。这些看似琐碎的百姓日常生活,代表了当时的人心所向。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百姓的生存状态可想而知,期待安宁稳定的美好新生活是无数人的梦想,共产党给大家带来了新希望,而这正是构成大时局的社会底色,也是国民党尽失人心再不能挽回残局的深层逻辑。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理念,可以让我们自小角色中观大人物,自小事件中观大时局。点滴间映出的是人与人、人与时代的相应关系。这些关系就是社会现实、历史真实,是让我们感悟过往岁月的最直接有效的元素。

  人是情感动物,缺乏情感流露的影视人物,很难勾起与受众之间的心灵交流,引发共鸣。正如影片导演黄建新所说,“主旋律影片以往会着重表现政治概念而湮没人物丰富性,在《决胜时刻》创作时我们在展现生动的人物形象上下了很多功夫”。人物丰富性都是需要小细节来展现的。任弼时奏响小提琴献曲新中国,引得众人落泪,既展示了回首峥嵘岁月后的大局已定,又表达了党的领袖丰富的内心情感。受众与人物之间能否有情感共鸣,受众是否愿意跟随影片人物的情感起伏,很多时候取决于人物的“小”表现。《决胜时刻》所述正处于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筹建新中国的特殊历史时刻,要表现进行很多重大决策的毛泽东,自然有很多种方式,但是这部影片“由小见大”的创作理念让我们耳目一新。这不仅让创作自身有了很大可发挥的空间,也充分顺应和尊重了当下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观影需求。

  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故事讲述而言,受众对很多历史大事件已经非常熟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贴近历史,这需要通过情感浓郁的电影艺术去感知。《决胜时刻》在大时局的背景下,围绕毛泽东设置的多重人物关系,通过小故事让受众在贴近毛泽东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同时,能够在人物情感中感受历史的温度、感知历史的温情与残酷、感怀当下的美好与不易。这是一部人物立体、情感充沛、表达细腻、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2019-09-25 11:47 发布 丨 人浏览

    热点推荐

    微信
    公众号

    微信扫码,即可关注

    意见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