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路恒科技网

非遗产业“活”起来 传统技艺传承发扬形成新优势

栏目:时尚丨时间:12-04丨来源:工人日报丨作者:luheng

  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本报记者 吴铎思 摄

  “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游客并不少,我们卖了不少小刀!”新疆英吉沙县喀拉巴什干兰村的村民艾力告诉记者,县里旅游业的发展为他们产品的销路扩大了渠道。

  艾力所在的村也就是小刀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吉沙小刀的发源地。目前该村形成小刀产业,八成以上的村民从事小刀的制作和加工,靠着这一祖传手艺脱贫致富。

  英吉沙小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借助文创、互联网传播等手段传承和发扬的一个缩影。我国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涉及传统技艺、民俗、曲艺、民间文学等方面。目前,我国已分4批公布了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传承人近2000人,省级的非遗项目有13087个。

  截至2018年底,我国非遗产业核心层规模突破1.4万亿元。越来越多企业借助非遗这块金字招牌,用商业手段和技术手段让古老的传统与文化“活”起来,并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

  焕发新活力

  “现在生意好得很,名声打出去了,许多人慕名而来,我制作的乐器卖到了全疆各地,凭着老技艺我们走上了小康路。”在新疆喀什古城手工艺作坊一条街上制作民族乐器的麦麦提依明阿巴拜克热说。

  “不仅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产品,还亲自体验到了这种传统的工艺,收获特别大!”来到新疆英吉沙旅游的浙江游客陈女士,对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戳印花布工艺特别感兴趣。

  英吉沙县地处昆仑山东北麓,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该县利用独特的非遗资源,将浓浓的人文风情、独特的非遗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底蕴文化有机结合,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截至目前,今年英吉沙县旅游人数近10万人次,旅游收入300多万元,较去年增长127%,使旅游成为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新疆是“非遗大区”,非遗资源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艺术、体育杂技等10个门类。近年来,伴随着旅游的跨界融合,新疆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市场相融合,成效显著。

  同样,在东南沿海泉州,全市已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拥有县级以上代表性项目461项。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让非遗传统工艺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逐步打造惠安雕艺、德化陶瓷、安溪藤铁、永春香道等特色区域品牌,带动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产业价值。目前,全市工艺美术企业6000多家,从业人员40多万人,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383家,销售产值1021.77亿元。

2019-12-04 16:19 发布 丨 人浏览

热点推荐

微信
公众号

微信扫码,即可关注

意见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