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兰西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小农户1.1万户
黑龙江兰西县积极试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探索走出一条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
政府强化监管,加强风险控制,供销社、农机、保险、银行等部门各司其职,保证托管服务质量,推动小生产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土地投入成本更低,生产效益更高,农民的收入随之增加。而且,托管服务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其找到了更多的就业门路。
啥是托管?
“托管?还水泥管呢!”64岁的黑龙江绥化市兰西县远大镇双太村村民王庆河承认,最初他内心是排斥的,“活这么大岁数头一次听说‘托管’这新鲜事。我自己种了这么多年的地都种不好,给别人管还能有好?”
不过如今,王庆河的态度显然已经不同。而且最近,一段名为《啥是托管》的视频在兰西县各村村民的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如果有人到村头去问,一定会有村民热情地拉着你,将“托管”说得明明白白。
“花个服务费,让合作社种地,最后收成归我!”见到记者,王庆河主动上前普及“托管”,“雇人种的玉米,粒大饱满,产量高,卖的价钱也好,服务费比咱自己种地的成本还低。”
土地不流转 收入也可观
盐碱地,地势低洼,十年九涝。
双太村是深度贫困村。穷,不是因为懒,而是天公不作美。
“推广上的困难是早就想到的,刚出现的新事物,农民不可能一下就接受。”今年4月初开始,县委干部、乡镇干部、村干部一道,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村支书欧阳双铁为了让大家明白啥是“托管”,在各村民小组会上反复宣讲,把嗓子都说哑了。
村民小组会开到第四次,王庆河的念头有点松动了。5月,王庆河与其他333户村民一起,和村集体签订了合同。合同签完不算完,从购买农资到收粮,王庆河没闲着。“第一年也不知能干成啥样,咱得盯着他们、监督他们,没事就到地里溜达看看,合作社种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
村集体带着村民代表一同买农资,回村后,在村广播里循环播放种子的购买价格、中途交通费用等,公开透明。到地里作业时,合作社特意插上一面红旗,醒目地告知村民作业地点,号召大家观摩、监督。
有比较才有差别。2019年,王庆河加入合作社,交了每亩161元的托管服务费,扣除这笔费用后,种地的收益达到25000元。同一块地,2018年流转给他人,王庆河一次性只拿到手10360元流转款。
除了像王庆河这样上了年纪的老人之外,许多贫困户也纷纷加入托管队伍。兰西县把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相结合,引导107户贫困户将土地托管出去,户均增收4650元。
记者了解到,农业生产托管,是黑龙江一些地方兴起的新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方式,农民与合作社等托管服务组织签订合同并支付托管费用,托管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政府履行监管责任,产出的粮食归农民所有。
离乡不丢地 不种有收益
种了一辈子地的长江村村民吴国政今年也64岁,这几年身体不好。儿子外出打工,多次劝父亲把土地流转出去,享享清福,他却一直舍不得家里的十多亩地。
“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哪能转给别人呢?”在吴国政看来,守住土地是农民的本分,对于流转土地,他相当排斥。
今年春节刚过,村干部带着杜亚东来吴国政家里,说起了农业托管。
杜亚东是瑞丰玉米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是兰西最早试水托管的人。2017年,他拿出2000多亩地搞试验,赚了1.2万元;第二年托管1.3万亩,赚了二十六七万;到今年,他把社内流转来的12万亩地全部改为托管,预计收入180万元。
回忆起从前,杜亚东向记者算起了前几年土地流转的账,“合作社从2015年开始做农业,那时候困难很多,流转土地很难赚到钱。如果收成好,赚了钱,第二年农民就会坐地涨地租;如果收成不好,到第二年很可能连买农资的钱都拿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