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团队如何逃脱“毕业即散伙”魔咒(4)
为了规避利益纠纷,黄子豪创业至今一直是个人独资,“我一个人摊风险,赚了钱是公司的,亏钱了我照样给大家发工资”。他认为,在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前,创业之初的热情是极容易消散的,因此没有把股份搞得太复杂。
华中师范大学创业导师丁玉斌发现,大学生创业团队合伙人大多是同学、朋友,这些原本很亲密的关系有的后来反而成为矛盾的导火线。在项目发展阶段,有些人能不要酬劳地一起奋斗,但有了一定成绩后却散伙了。
他介绍,曾有一个3人的创业装修团队,在公司拿到80万元的单子后,一个负责现场施工的合伙人提出分钱,拿走了20万元现金,保留了部分股份分红,离开了公司。
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院长赵北平建议,大学生创业要事前定好游戏规则。在股权、表决权设计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定核心人物,把握企业管理的规律,形成较成熟的企业架构,从而维系创业团队的运转。
在大陆、台湾两岸高校创新创业论坛中,台湾中华大学创新育成中心资深经理许文川曾说,“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不是鼓励大学生一个人创业。如果大学生一个人创新创业非常辛苦,那么要鼓励团队创业,尤其是鼓励学生跨系部、跨学院组建团队,提高创新创业资源互补性与抗挫折能力。”
他举了个例子,如在有的高校创新创业团队中,有人是学商业管理的,对财务比较敏感;有的是机电学院的学生,对技术比较精通;还有的来自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等,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创新创业中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每名大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是什么,在一个团队中所有的短处才有可能变成长处。
那么在团队作战中,如何增强大学生创业合伙人的凝聚力?
丁玉斌认为,关键在于主创大学生的管理智慧。这要求大学生管理者既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还要有团队建设能力。掌舵人需具备的业务能力、财务能力以及社交能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创业大学生拥有足够的信心,社会也有足够的宽容,让大学生创业者在试错中摸索与学习,与团队合伙人共同成长。
刘振兴 杨洁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