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部分中小学普及垃圾分类 鼓励学生主动回收分类(2)
“每月第一周周四是校级回收日,主要回收塑料制品和纸制品,培养孩子形成垃圾回收、分类习惯。”闫志玮说,“最初,我们会将卖完的钱,捐给希望小学、基金会。2014年之后,学校开始联系厂家,将回收的物品做成再生本、再生笔,发给学生当奖品。”
该校六年级八班还有一个独特的“1/4原则”。班主任要求,一张白纸的正反面,写过的面积超过3/4,才可以扔掉。空白面积超过1/4,绝对不能扔。班里的苏同学表示,符合要求的纸可以放进班级的纸类回收箱中,“每次可以领一个‘奖票’,十个‘奖票’可以换一个盖章。”
太平路小学德育主任韩旭辉介绍,2012年起,对于将家中废旧物品拿到学校回收的学生,学校会为其盖上奖章,作为非物质的奖励。“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会记录到环保评价手册中。期末进行绿色环保班级评选,班级有奖状,个人有‘绿色环保小卫士’称号,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会奖励图书、文具和环保本。”
闫志玮表示,由于该校回收理念已贯彻多年,向学生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并不难。
灯市口小学也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垃圾分类的雏形。
五年级语文老师袁日涉介绍,1999年,学校开始对废旧电池进行分类回收;2001年,学校在班内设立“绿色银行”专门收集可回收垃圾。如今,每个班级都设置了两个垃圾桶,一个用于放置其他垃圾,一个用于收集可回收垃圾。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卖给回收公司,“学期末,有的班级一个月能换五六百元”。
据介绍,学校将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卖掉,用于植树养树绿化活动。
延伸
教育了孩子,还带动了一个家庭
“垃圾分类是一种生活习惯,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就是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袁日涉表示,孩子的背后是家庭,更多的孩子学会垃圾分类,能带动社会参与这一行动。
北工大附中十八里店分校学生张歆然表示,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后,今年爸爸妈妈在自己带动下也一起参与小区垃圾分类,“我们家现在放了两个垃圾桶,分别装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再投放到小区的分类垃圾桶里。”
太平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陈先生介绍,学校给孩子讲了很多垃圾分类的知识,也让孩子回家督促家长做,他坦言,针对垃圾分类,孩子了解得比自己多,得向他学习。“孩子回家给我讲的这些,也引起了我的兴趣,但说实话,我了解的其实不多,也想好好学学怎么垃圾分类。”
韩旭辉表示,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的,“让孩子把垃圾分类的意识带到家庭中,不仅教育了一个孩子,还带动了一个家庭。”
“希望通过垃圾分类,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六年级六班的李同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