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路恒科技网

手绘老人吴秦昌:造飞机的航空人变身植物绘画人(2)

栏目:新闻丨时间:12-02丨来源:北京青年报丨作者:luheng

  很多人还让他推荐教材书,他直言一本也没有,“你先画起来再说,坚持一根铅笔一张纸,两年之后你再看自己的方向”。

  从学画到现在,“我用最普通的笔、最普通的本,也就花了2000块钱不到”。

  的确,他用签字笔作画时一笔不改的功夫,令人惊叹。“我这个人想学任何东西,会给自己挖坑,把后路断掉。前五年画铅笔画时,压根儿把橡皮扔了不用。”他觉得这样一来,进步无非是快和慢的问题,“不可能后退”。丢掉橡皮,“每一个线条下去都得考虑轻重,考虑方向,考虑长短”,这样训练了五年,再扔掉铅笔换到钢笔,“每一个线条都会一边考虑一边画”。

  动笔之前,他喜欢扭来扭去地观察“模特”,把每一个细节都看清楚,“这时候脑子里已经想象出完工了以后的模样”。动笔时奔着想好的方向,把素材在脑子里重新编辑好再下笔,“有些叶子我不想选取,就给它摘掉。这朵花儿好看,就把它搬过来。”

  即便是900度近视,加上白内障的病患,也阻挡不住他写生的热情。他的画本随身携带,碰到什么好看的写生对象,临时就能画。到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园林,“背着我这一套行头先绕湖走一圈,这个过程中记住有什么写生的好目标,然后再回过头去画。”在公园里写生,他身边常会围一大圈人。常年在户外写生,他自言是个怕热不怕冷的“老头儿”,最考验他的是酷暑闷热。然而即便是严冬,他也不惧外出,他还把锻炼身体和写生结合起来,颇自豪地说:“我五年前上西藏冰川就这一身衣服,下身加条秋裤,上身衬衫毛背心加冲锋衣。”

  写生最怕赶上糟糕的天气。他印象很深,有一次去塞外坝上写生金莲花,“那里可以近距离观察细节”。刚画完花朵的“双钩”线条,还没来得及渲染,突然电闪雷鸣,下起很大的雨。“钢笔画最怕湿水,墨迹会洇开,那样画稿就毁了”。他赶紧揣好画本,下坡往停车处跑。短短不到百米,衣服全都湿透了。恰好花友那次拍了照,给他留下纪念。因为植物绘画,他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他特别欣慰。后来的作品《金莲花》,“七成是凭着记忆,补着渲染了花色深浅、光影明暗完成的”。

  仅仅见了三次面,曾孝濂把他带到了国际画展

  吴秦昌觉得最幸运的,是跟曾孝濂老师仅仅见了三面,就被他带到了国际画展。

  2008年2月28日,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鸟的邮票,“一套六枚,是曾老师画的。首发式在中科院的动物所,我在现场特别激动。”吴秦昌说。

  再次见面是七年之后,2015年5月7日,中科院的地理所举办曾老师的植物绘画讲座。因为900度近视,吴秦昌赶早去坐第一排。由于老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听讲座,他和那里的工作人员相熟了,“一看表离开始还有20多分钟,我实现了跟曾老师交流的愿望。当时曾老师把我的画本打开看了两三张以后问了句‘你干什么的’,我说我造了一辈子飞机,退休后刚刚开始学植物画,这是最近的一些画。我注意到他在看画的过程中,对郁金香那张画非常感兴趣,看的时间比较长。时间紧张,最后我逮住机会请曾老师签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曾孝濂敬题’,我理解的意思就是说你已经入门了,但是还要努力。”

  见面大约也就十来分钟,吴秦昌赶紧回到座位去听讲座。出乎他意料的是,“讲到一半,曾老师指着我说,你们看看坐在前排的这位老先生,他造了一辈子飞机,现在老了,退休了开始学植物画,用制造飞机的精神来画植物画,这个精神了不得!”话音落地,会场上200多人使劲儿鼓掌,让吴秦昌感受到莫大鼓舞。

  回家后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2017年的2月12日,幸运之神再度降临。那天吴秦昌去参加青年植物画家李聪颖在首都图书馆的讲座,“早早去,照例坐在第一排”。讲座还未开始,他无意回了一下头,“一眼瞅见最后一排坐着曾老师!”再次巧遇曾老师,太不容易了,“我马上跑到后面,把当时正在画的那个本拿给他,请他看看我的画。”

2019-12-02 10:41 发布 丨 人浏览

热点推荐

微信
公众号

微信扫码,即可关注

意见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