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11个月优良天数215天 重污染天数仅3天
编者按: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刚刚下达了明年的“开工令”,即将召开的市两会也将绘就2020年首都发展新蓝图。回顾2019,盛事、大事、喜事映衬全市人民团结鼓劲的风貌;展望2020,高质量发展的前景焕起奋斗的内生动力。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专栏,全方位盘点首都新发展的亮点以飨读者。
本报讯(记者 王斌)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前11个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累计优良天数215天,重污染天数仅有3天。北京越来越多的蓝天,正是得益于 “一微克”行动的持续深化。
北京最新PM2.5源解析显示,在本地排放贡献中,扬尘是除了机动车等移动源之外,最大的污染来源,加强扬尘污染管控成为北京实施蓝天保卫战的重点任务之一。北京监测治理扬尘,大到卫星遥感监管裸地,小到精密测量道路尘土……体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也意味着大气污染物监测体系的日趋完善。
针对施工扬尘,北京用上了卫星遥感技术。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是全国首个大范围应用遥感技术动态监管全市裸地、辅助扬尘治理的城市。“遥感听起来很神秘,其实可以通俗地理解成卫星拍照技术,高空中的卫星把全市‘拍’一遍,再利用数据分析解译等方式,分辨出全市的裸地数据。”
据了解,借助遥感技术,监测裸地扬尘变得更加快捷、便利。“在地面上监管扬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比如,地理位置太偏僻,给人工监管增加难度,或是工地上锁封闭,监管人员无法进入现场等。相比之下,遥感技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需要很多人力协助。”该负责人介绍,现如今,全市裸地的遥感监测频次已由“一年一遍”增密至“每月一遍”。市生态环境局对疑似裸地问题较多的街乡镇进行通报,督促属地现场开展核实,对确实存在问题的裸地进行整治。
针对道路扬尘,北京采取了更加精细化的管控方式。引入专业化道路清洁监测车,随机对路面0.1平方米范围内的尘土残存量进行吸取,借助电子天平进行称量,计算出路面尘土残存量。通过每平方米道路含尘土的“克数”,来判断道路清洁情况,这改变了原来以清除可视污染物、消除视觉污染为主的环卫作业方式,让“干净”可以量化。本市每月公开150条道路尘土残存量检测结果,持续开展“以克论净、量化考核”,促进道路清扫保洁水平提升。据了解,为有效提升城市道路整洁、降低尘土飞扬,全市环卫系统近年来持续引进新工艺、新设备,在重要道路和区域均引入新型多功能清扫设备,推广洗地作业。
城市扬尘管理得怎么样,会直接反映到降尘量的多少上。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扬尘治理成为重点措施之一。该方案要求加强扬尘综合治理,严格降尘管控,各城市平均降尘量不得高于9吨/平方公里月。这意味着1个月内,平均每1平方公里最多降下9吨尘土。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发布通报,今年前10个月,全市降尘量均值为6.2吨/平方公里月,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4.4%,扬尘治理成效初显。
其他亮点
北京打造最严生态环境标准体系
2019年,北京市发布了5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至此,本市现行有效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达到70项,基本形成了国内最为严格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
长期以来,北京市将生态环境标准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中,结合首都功能定位,坚持标准先行,以适用性、先进性、前瞻性为原则,通过严格的标准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和有力支撑,为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服务。
今年,本市发布了5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分别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加油站油气排放控制和限值》、《电子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