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路恒科技网

产学研融合发展为“新引擎”注入新动能(2)

栏目:科技丨时间:03-28丨来源:光明日报丨作者:luheng

  河南科技大学对汝阳县的帮扶,并不局限于互联网医院。2018年,河南科技大学教授李友军和农学院甘薯研究团队一起,把甘薯脱毒、快繁技术带到汝阳县,指导农民试种脱毒红薯,当年便大获成功:平均亩产由原来的3000斤提高到4000~5000斤,价格也由原来的每斤0.5元左右上涨到1.5元。如今,在河科大的帮扶下,脱毒红薯在汝阳、伊川等县种植发展达到6万亩,一大批农民靠着种红薯走上了致富路。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河南科技大学举全校之力,全方位多系统地进行无私帮扶,为汝阳县高质量脱贫增添了强大动力,目前汝阳县已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汝阳县委常委、副县长常永涛说。

  基因:70年如一日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鼓励专家教授们走出校门,在产学研融合发展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河南科技大学成立近70年来一以贯之的办学特色。

  “河南科技大学有天然的产学研融合基因。”在采访中,老师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1956年,为适应国家工业布局调整,学校迁至洛阳,从此扎根于洛阳、发展于洛阳、服务于洛阳,并成长为一所工科优势突出、理工农医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建校之初,我们是根据洛拖、洛轴、洛矿等几个大型企业的需求,设置了机械、化工、冶金、动力系(专业),形成了以生产需要、企业需求来确定专业设置的办学传统。”长期从事机械装备测量、控制和仿真分析的李济顺介绍,如今,河南科技大学已在重型装备、农业机械、轴承、齿轮、金属材料、汽车与新能源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区域和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全国2000家规模以上轴承企业中,总工和技术负责人70%都是河南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学校因此被誉为轴承专业的“黄埔军校”;从1958年参与试制我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到今天全系列数字化拖拉机的研发,我国农机行业的每一步发展,都融入了河南科技大学的智慧和力量,学校因此被称为农机行业的“领航员”。

  河南科技大学还在发展中主动回应地方需求。为了擦亮“洛阳牡丹”这张名片,学校在全国成立了首个牡丹学院,组织科研攻关,先后培育出1500个牡丹品种,并围绕牡丹籽油、牡丹花、牡丹籽壳深加工和产品开发进行技术攻关,目前牡丹切花保鲜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企业联合开发的牡丹色素应用于北京奥运会国旗手服装染色。

  “河南有名分、全国有地位,创新有特色、转化有作为”,这是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在河南科技大学调研中,多次提出的希望。

  在前不久闭幕的河南省委十届十次全会上,明确提出支持洛阳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这让河南科技大学有了新的责任和担当。河南科技大学第一时间组织专家精心谋划战略专项建议14项,积极为洛阳市融入“双引擎”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这是洛阳建设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也是河南科技大学融入洛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我们将进一步走好产学研融合发展的道路,更好地服务于洛阳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洛阳打造‘新引擎’贡献一份力量。”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崔世忠说。(记者 王胜昔 尚杰 通讯员 王钰)


2020-03-28 14:26 发布 丨 人浏览

热点推荐

微信
公众号

微信扫码,即可关注

意见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