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热背后:校外机构乱象丛生 多地出台政策规范(2)
重庆某研学机构工作人员近日告诉澎湃新闻,在学期期间,该机构为有需求的中小学校提供研学基地或线路,而在寒暑假,客户则主要是“焦虑的家长”。据其介绍,今年暑期市场火爆,给孩子报名参加研学的家长颇多,该机构接单量为“史上最大”。
34岁的家长张琰(化名)告诉澎湃新闻,暑期,其带着孩子一起参加了游学,令他“闹心”的是,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沟通出现问题,产生了争执。“但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张琰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这段经历“扩大知识面、增强沟通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的感知”。
另有家长称,其孩子暑期跟着研学团队去了北大,回来后“变化颇大”。“本来孩子成绩一般”,但新学期开始后学习“有了计划”。“希望孩子能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该家长说。
“火热”背后,乱象丛生
王学辉认为,研学旅行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从业者而言“比较辛苦”,尤需长久坚持,有的从业者抱着“抢肉”的心态加入,最终会被淘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据新华社8月30日报道,记者调查发现,研学旅行目前存在着价格虚高、名不副实、游多学少等问题。而一些研学游承办机构甚至不具备资质,有的旅行社通过“中间人”打通关系与学校合作。
学校是各方争抢的资源。孙睿告诉澎湃新闻,其所在学校开展研学以来,均由校方组织,“不断有研学机构找来,希望承接学校的研学,但我们都保持一定距离。”孙睿认为,学校开展研学之初,此类机构稀少,而现在“满世界都来挣这份钱”,行业内问题颇多。
“最大的(问题)是不少机构课程实施能力很差,组织的‘研学’基本上是‘游而不学’,落不到课程上去。”孙睿认为,研学应有“教育目的”,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一种路径和手段。
“他们(部分机构)不是以教育目的而设计课程、路线和活动,而只是景点等资源的简单堆砌。”孙睿注意到,有的研学机构“就是旅行社干不下去了转行而来”。
重庆某研学机构一名工作人员坦言,目前市场确实不够规范,存在“只游不学、收获过少”,以及师资参差不齐等问题。“不少机构的研学路线只是走个形式,就想着把学生家长哄出来,赚了钱就完事,真正的效果很难保障。”
该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师资”是研学课程设计质量的关键,但现状是,在校老师因政策原因无法加入机构,而机构老师又多不“专业”,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的技巧不够,影响研学质量。
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指出,应至少为每个研学旅行团队设置一名研学导师,以负责制定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