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路恒科技网

震后两年九寨沟“补妆归来” :还是那么美(3)

栏目:旅游丨时间:10-09丨来源:新京报丨作者:luheng

  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编写的《“88”九寨沟地震对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影响评估》显示,“88”九寨沟地震对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美学价值)影响较小,但对个别遗产点的影响显著,次生地质灾害对遗产完整性的潜在威胁较大。

  上述《评估》提到的“个别遗产点的影响显著”便是地震以后所有人关注的焦点诺日朗瀑布和火花海。

  诺日朗瀑布是九寨沟景点的一个代表,是中国最宽的钙华瀑布,常被当做九寨沟的标志。地震后,诺日朗瀑布部分垮塌,出现了一个洞,形成了管涌现象,水不从顶部坡面上流走,而从洞里流出来,瀑布消失。

  管理局邀请不同科研机构进行现场试验,最终确认由西南科技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的方案,即利用100多吨震损的钙华体把裂缝填充起来。2018年6月6日,诺日朗瀑布恢复,现在已看不出有修复的痕迹。“我们还在持续监测,一个是瀑布的稳定性,一个是生态环境的变化。”杜杰说。

  火花海在震后坝体垮塌,几近干涸,白色钙华暴露地表,湖水下泄后在它的下游形成了一个新的景观双龙海瀑布。火花海至今未对外开放,用围栏封闭住。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付碧宏团队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发现,九寨沟地震诱发了大量同震滑坡,形成了许多潜在滑坡和泥石流隐患点,主要分布在日则沟的五花海、查则洼沟的下季节海及树正沟的荷叶寨一带及周边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受降雨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潜在隐患点的问题将逐渐暴露,产生新的滑坡和泥石流。

  “泥石流、滑坡和崩塌是九寨沟三种主要灾害类型。”蹇代君说,一般处理这些灾害采用的是清理石头、挂网、桩板墙等措施,但由于是在世界自然遗产地,要求有所不同,除了防灾,还要考虑保护景观“比如泥石流,最好的治理方式应该是排道,让它自然流走,但因为要保护坡下海子,就采取拦的方法。”

  另一个不同是在治理工程之后,还要考虑工程体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如果游客拿相机一拍照,看见的是一堵白色混凝土墙,那就大煞风景了。”此时,张晓超团队上场了。张晓超介绍,他们把混凝土挡墙称为景区白色污染,也叫硬质景观,与周围自然景观不搭的,他们要做的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消解掉硬质景观。比如有的拦石墙高数米,要对墙进行绿化,有的是采取垂直绿化方式,种上植被,有的需要结合情景把墙隐蔽掉,与周围的景观保持和谐。

  负责绿化和硬质景观消解的生态环境恢复保护组负责人向春元介绍,整个九寨沟景区有3万平方米要做绿化和生态消解,现在做了一千四百多平米,是先行试点。

  在五花海附近,可以看到滑坡之后裸露的山体,上面有一道一道阶梯横线,隐约可见点点绿色。向春元说,滑坡治理首先是把垮掉的石头清理掉,再用土石袋堆成阶梯状,防止水土流失,最后是栽树。所有的树木植被必须是当地物种,雇佣工人背上去。种树后还要种上其他植被,林草结合,整个景区内有61个这样的修复项目,其中40个已经完成工程和生物措施,栽上了树,接下来是浇水维护,让其自然生长。

2019-10-09 12:55 发布 丨 人浏览

热点推荐

微信
公众号

微信扫码,即可关注

意见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