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这场战“疫”,无人车的“路”更宽了
从春节开始,每天都有一辆憨态可掬的黄 色无人小车行驶在天津新城市中心广场,对周围区域喷洒消毒液。而除了消毒,在这次疫情中,低速无人车还承担了发放消毒液和给社区配送捐赠蔬菜的任务。
无人自动消毒车、无人低速配送车、无人巡逻车、无人售卖车……在大量需要减少人与人近距离接触的环境中,一支无人车大军承担了多面手的角色。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推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应用场景的增多,为无人驾驶特别是低速无人驾驶的爆发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低速无人车为何能率先应用
“这些应用都属于技术比较成熟的低速无人驾驶,”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管理部项目经理李川鹏透露,所谓“低速”是指时速510公里,这个速度对现有传感器、算法都相对比较适用,无人车几乎可以应对行驶中出现的任何情况。“低速无人驾驶落地的场景是健全的,但是如果把无人车放到高速复杂场景里,即使是三四十迈,在复杂的工况下,也会涉及到很多技术难题。”
“低速和高速看似只是速度的变化,其实涉及的技术问题可不少。”李川鹏进一步解释:“自动驾驶技术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感知,车辆去感知道路的环境,感知就需要硬件,比如说雷达(形成周围的点云)、摄像头(反馈影像)、惯导(地理位置坐标),也需要各个硬件的软件和算法;二是决策,相当于电脑的CPU,计算单元通过算法把采集到的数据加以计算,这是无人驾驶最核心的,无人驾驶能否迅速做出响应,很大程度取决于芯片性能和计算能力;三是控制,通过指令让车辆启动、加速、停车等等,传统车辆是机械式的,现在很多车辆通过电子信号去精准控制,涉及信号模拟和转换技术,车辆本身也需要做适配。”
低速无人驾驶在上述三方面技术上更加成熟。感知方面,由于速度低,采集的信息更加密集;决策方面,决策时间可以稍长一些,反应可以慢一点;控制方面,也可以做到实时响应。高速行驶时车开得很快,感知难度加大,决策时间也非常短,硬件软件都需要提升。
需跨过这些障碍才能真正上路
虽然此次低速无人驾驶小车的应用场景增多,但也是小范围的使用。李川鹏提示:“速度并不是无人驾驶能否落地的决定因素。比如高速公路,虽然要求车速快,但是场景简单,完全可以实现道路的智能化,和汽车互联互通,可能比一般城市道路都要简单。”
场景越简单,无人驾驶技术也越容易落地一些。比如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就已经在应用无人驾驶技术,场地周围没有行人干扰,路径也是固定的,在A点B点之间往复行驶,算法需要判断的情况比较少。但是真实的路面上,车辆、行人、动物、天气因素、路边环境、障碍物等太过于复杂,未来需要无人驾驶各方面继续调优,还需要大量的复杂环境训练优化算法。“如果说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真正实现应用,最先落地的肯定是码头、机场这些环境相对简单的场景。”李川鹏说。
目前国内很多公司都很重视无人驾驶测试,国家划定一些开放的道路,发放牌照,让无人驾驶车辆在实际道路上进行测试。进行测试时,每辆车都会配备一名安全员。李川鹏解释:“测试也是学习的过程。安全员一旦踩刹车,人工干预了,车辆就会记录下来,供后台团队分析:为什么没有判断出来危险?障碍物尺寸太小?还是某个雷达有盲区?还是决策失误了?或者没有执行指令?把真实的路面上发现的问题反馈回来。”
“无人驾驶技术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大量的测试,跑的越长,遇到的情况越多,稳定性就会越好,采集的样本数量就会越多,算法越来越优化和完善。”李川鹏说。
同时,无人驾驶的安全问题也是其落地前必须要解决的。在智能网联时代,汽车车载系统越来越精密复杂,连接方式由孤立个体转为系统群体,黑客可以远程对车辆实施攻击,提升监测并防御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