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核“示范片区”垃圾分类 已形成四种回收模式
北京考核“示范片区”垃圾分类
目前已形成四种回收模式 考核标准拟定100分 部分示范片区完成验收
朝阳区白领家园小区的垃圾由不同的垃圾运输车分类运输摄影/本报记者 黑建军
今天,上海实施“强制垃圾分类”进入第9天。从垃圾细分的种类到投放垃圾的各种设施以及监管的制度、罚则……无不吸引着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强制分类”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书本和“官宣”概念上。北京,离这一步到底还有多远?在明年全市9成小区必须达到“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总目标下,当前居民垃圾分类的实际推进情况如何?北京青年报记者连日来深入社区进行了蹲点调查。
7月4日下午5点,家住石景山八宝山街道沁山水南区的张阿姨吃过晚饭后,准备出去遛弯,她顺手带出了当天的厨余垃圾。张阿姨并未直接将垃圾扔进门口的垃圾桶里,而是径直向小区南边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点走去。兑换点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王健从张阿姨手中接过厨余垃圾,称重登记,共1.2公斤,张阿姨把IC卡贴在王健的手持分类投放信息采集设备终端上一刷,随即显示增加了3分。她对北青报记者说:“现在已经积到17分了,到20分就可以换洗衣液啦。”
每天,在很多社区,有越来越多的“张阿姨”路过垃圾桶不再“随手一扔”,也有无数的“王健”为分类事业提供着多样化的服务。分类、回收、称重、积分……这些生活中的普通词儿,一旦和“垃圾”组合在一起,便不啻是一种“化学变化”:是观念的彻悟,是习惯的颠覆,甚至是社会风俗的革命。
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迎考核
30%-60%-90%,这三个递增的百分数看似简单,但往深里说就是一幅北京垃圾分类推进路线图:在2017年到2020年北京市垃圾分类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中,截至2018年底,北京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总数已达100个,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30%;今年将在224个街道(乡、镇)开展分类示范,占全市街道(乡、镇)总数60%以上。到2020年,这个数字要达90%以上。
北青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从上周开始的考核验收标准分为10大类21个子类,共计100分。分为总体情况、动员宣传情况、强制分类情况、流程规范管理等等。
北青报记者通读《验收标准》后注意到,正在推进的考核验收不可谓不细,例如为了保证指标的完成,设计了“知晓率”的指标;同时考核也比较注重实际:例如把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分别加以考量,前者注重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而后者则强调了“因地制宜”的总原则;另外,考核验收也不可谓不专业:例如厨余垃圾注重考核“干湿分开”的效果,设计了“分出率”的指标,考核厨余垃圾分类质量,设计了“分出质量合格率”指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