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路恒科技网

三位教育女记者谈减负:道理都懂,然而……

栏目:教育丨时间:12-06丨来源: 半月谈丨作者:luheng

编者按:媒体记者、教育条口、育儿老母,三重身份交织在一起,基本上给这个人打上了理解教育政策、了解教育生态、关切教育实践的标签。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我们可能从幼儿园选哪家、小升初注意啥、出国还是不出国、学艺术还是学编程、考外语还是学轮滑等一系列教育问题,都要与之交流探讨,并试图得出个最理智标准的答案。可是,当谈到减负这件令人超级困惑的事情时,她们的想法又是什么?

  既不想随便批评,也不愿轻言表扬

  半月谈记者 蒋芳

  最近我所在的城市正在推进一场减负行动,明确要求学校减少作业、减少考试、不搞排名,在微博上引发了一轮群嘲,现实中抱怨更多。

  作为跑教育口记者,也常常被采访对象和身边的朋友追问:“你知道吗,我们孩子班级的群名改成‘快乐学渣群’了?”“老师连作业都不敢布置了,让家长会转达,你们怎么不写稿批评批评?”“快告诉我,这是不是为了阶层分化而搞的一场阴谋”……

  我特别想认真地告诉他们这样一个观点,其实没那么严重,你听听真正减负政策执行层的“心声”:一位市县级教育部门官员说,减负?年年对各市高考成绩排名,我减了,他们不减,我的排名后退了怎么办?一位班主任说,一减负家长都觉得我们放水,学校考核还不是看我带班的成绩,其他人不减,我的排名后退了怎么办?

  你再看看学校里应付检查的“真相”:不考试,无非就是把考试改名为“练习”;不排名,只不过是不公开排名,老师可以按照考试成绩名次顺序喊小朋友上讲台拿卷子;减少作业,那就是减少笔头作业,增加口头作业,时间和强度差别也并不太大……少数真刀真枪,真的“放养”;多数应付应付,组织“演戏”。

  说白了,从主管部门到教育工作者都有点心照不宣,水过地皮湿,“风头”一过,该学的教辅材料还会回到课堂,该有的考试一场也少不了。

  职业使命感上头的时候,我恨不得飞快地嘲讽一下这种掩耳盗铃的减负,改革进程中最不需要的是形式主义与虚情假意,连标题我都想好了。但转念一想,老母亲的责任感排山倒海般袭来,逞一时之快,被监督到了痛处的主管部门会不会较真?如果真的取消了考试,没有了笔头作业,校际间执行不平衡、各区之间落实不同步、各省之间认识不一致,这些减下来的“负担”,我又要花多少钱去校外补起来呢?

  实事求是地讲,当下舆论对“减负”的非议更多还是停留在情绪化甚至是污名化的阶段。在公众看不到的地方,教育部门在推进减负时,明确说了不是只减不增,除了严控超纲、超前教学,还要增加体育、艺术、活动、科学等综合素养内容。素质教育改革也有一盘棋的考量,既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破解升学评价中的唯分数论,也在持续整治校外培训乱象……

  世界如此美好,真没必要那么暴躁。我既不想随便批评,也不愿轻言表扬,一切都看改革能否走真心、见实效。

  成长道路千万条,还想挤这独木桥

  半月谈记者 廖君

  刚拿到期中考试的成绩单,作为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看着成绩单上的分数,不自信又着急的我,在其他家长的推荐下,加入了一个号称“提分高手”的道法老师微信群,看着群里不断闪烁的报名信息,看着一些家长发的“为什么这个时间段、这个地方的培训班又满员了?老师能不能找一个可以容纳200人的大班啊”,此时环绕在脑子里的就只有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所有家长都把孩子提分的希望寄托在校外培训上。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教育的记者,我曾写过校外培训班的火爆就是剧场效应:你补,我也补幼儿园学小学的内容,小学一年级学习三年级的内容,小学中高段学习奥数,部分内容甚至是高中的,初中提前学习高中的课程……

2019-12-06 15:46 发布 丨 人浏览

热点推荐

微信
公众号

微信扫码,即可关注

意见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