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路恒科技网

跨越100公里上班的长三角人 在双城之间奋斗奔波(2)

栏目:新闻丨时间:01-15丨来源:解放日报丨作者:luheng

  在长三角,你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画像】对时间敏感、岗位关键

  在一个城市生活,去另一个城市上班,并不是多罕见的事。尤其在城与城的边界,人自然地发生流动,行政区隔并不会成为障碍。然而,频繁地从一个城市的中心,去到另一座城市的中心,却有些特殊。“在国内,恐怕只有苏州和上海是这样了。”钮心毅认为,这些日常往来苏沪的人们,是在区域一体化课题下具有研究价值的、真正意义上的跨城通勤者。

  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与规划系助理教授陈嘉琳曾用一年时间,研究那些在苏沪高铁线路上长期通勤的人,包括他们的家庭、工作、个人发展现状,得到288个有价值的样本。研究证实,大多数长期跨城通勤的人,对时间格外敏感。换句话说,他们比大多数人更看重时间的意义。

  人们会利用每天在高铁上的时间,回复电子邮件,或完成一些案头工作。有受访者告诉陈嘉琳,为了不占用回家后的时间,他甚至会把理发这样的生活琐事安排在工作日的午休。还有人选择一回家就关机,断绝一切与工作相关的联系,是跨城通勤,让他更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而如果你问吕力伟,他会告诉你:“我虽然把大量时间花在路上,但并没有浪费。我会在车上看书,刷微博和新闻。”他们以实际行动,抵抗着因通勤带来的时间消耗,让路上的每一分钟值回票价。

  人们还会“精心”设计自己从居住地到工作地的路线,以便尽最大可能节约时间。陈嘉琳发现,大多数受访者会把房子买在火车站的周边。钮心毅更进一步用大数据分析验证了这一点:绝大部分来自苏州的通勤者,会把居住地选在苏州站或苏州工业园区站30分钟的时间距离范围内。而他们的工作地,91%分布在上海市域内地铁站1.5公里范围。因为距离,直接关乎成本。

  卢平每月花在通勤上的钱,大致相当于在上海的近郊租一套40平方米的房子,3000到4000元。因为不愿让公司知道他跨城通勤这件事,他从没去申请过报销。事实上,在陈嘉琳的研究中,60%的通勤者都是在没有公司支持下,独立承担旅费的。“什么样的人能承担起这样的通勤成本?显然,他至少不会是一个普通岗位上的普通职工。否则,他大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省下这笔费用。”钮心毅认为,一个人愿意负担的成本,与他创造价值的能力密切相关。“我猜想,愿意跨城通勤的人,至少处在一个关键岗位上。”

  今年,钮心毅特地在研究中加入了百度提供的用户画像,发现从苏州、昆山、太仓等多地进入上海的通勤者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月收入达到9000元及以上。尤其是从苏州工业园区站进入上海的,月收入超9000元者为54%。陈嘉琳获得的结论更具体,在她调研过的288个通勤者中,44.64%月薪超过2万,超过38%的人,月薪在1到2万之间。而他们的岗位,也大都处于管理层:25%是公司的主管或经理,超过41%是公司的高技术人员或专家型人员(如会计师、律师等),23%是业务经理。

  然而,跨城通勤的成本远比想象得更大、更复杂。陈嘉琳深入分析了通勤者在乘坐高铁通勤前后,身心健康发生了何种变化。她发现,人们对跨城通勤这件事,是存在普遍焦虑的,主要的心理负担来自“抢票”。从苏州开往上海的列车早高峰时段最密集,但这并不意味着便利。通勤者往往需要提前一天,去购票软件购票。遇上灾害天气或寒暑假时,购票的竞争会变得激烈。

  当然,万一买不到票,他们亦有解决的办法,比如买到终点的前一站,上车后再补票。又如买当天其他班次的列车,再“混上”你所想要乘坐的班次。

  这时,车站工作人员会是他们最好的助攻,哪怕票对不上,还是会放人进去实在是因为往来通勤的人太多了,谁会去为难一个为前途奔波的旅人呢?车站宁可打破“规则”,为他们行个方便。可即便如此,长期“抢票”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行为,仍足够碾压一个跨城通勤者的心力。

2020-01-15 10:21 发布 丨 人浏览

热点推荐

微信
公众号

微信扫码,即可关注

意见
回到
顶部